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十年來,程式設計領域有什麼重要進展?

程式設計語言層出不窮,然而內核是萬變不離其宗。我個人看法覺得是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比較明顯。

語言本身:

1. 工業標準 網頁標準有 W3C 控制,尤其是流覽器的開發,所有主流的流覽器都會自覺符合這個組織的標準,當然這些開發商本身就是這個組織的成員。所以新的 HTML5,CSS3,ES6 JavaScript 的新特性的得到順利推動,讓大部分主流流覽器都支持它,W3C 功不可沒。 PHP 有 PHPFIG 組織,雖然不是強制性的,但是很多新的框架和庫都自覺遵守這個組織的程式設計標準。 Java, C 語言都有各自的工業標準準則,來維護各自工業標準。 這個標準其實不是強制性的,雖然很多程式師在自己工作上,不遵守這些工業標準,但是要推出新的模組的話,不遵守這些工業標準的模組,是沒有人會去使用的。如今是不是面向標準程式設計,是體現一個程式師是否專業,一個模組是不是專業模組的一個重要指標。 2.協力廠商模組走紅 各種語言的框架和庫,可能比自己的語言還出名,比如 CSS 的 Bootstrap,JavaScript 的 jQuery;一個好的框架和庫甚至可以推動這個這個語言的發展,比如說 PHP 的 Laravel 框架,JavaScript 的 jQuery. 模組化的發展,大大加快了開發的速度。很多人也願意開發各種框架和模組,不但可以鍛煉自己的開發技能,也是一種展示自己的能力。 過去,程式師要成名,要開發出有用的軟體,比如說求伯君開發出了 WPS,牛;張曉龍開發出了 Foxmail,牛。 現在,程式師要成名,開發出一個大家都會用的框架和模組也行。比如 Evan You 開發的 Vue.js,玉伯開發的 SeaJs。 3.模組化程式設計和依賴管理 在 2010 前,依賴管理工具只是個很時髦的概念,大家習慣手動到庫的官方網站上下載後手動導入到項目中。升級也是個麻煩事。所以一般大家也就下載一兩個必要的庫,其他都自己手寫完成。 如今,依賴管理工具已經是必備的了,大家不再手動導入庫了;而且是能找到協力廠商模組的功能,就不再自己編寫了,統統用工具導入項目;自己編寫的程式碼,能模組化的代碼統統模組化,甚至是獨立出來,網上開源,然後使用依賴管理工具進行管理導入到自己的專案中。 這樣好處也明顯:
  1. 代碼量減少
  2. 加快開發速度
  3. 高度解耦
  4. 定位 bug 容易,改動影響小
  5. 寫單元測試容易
如今大家更加願意寫小模組,而不是重複造輪子了。 4. 框架使用 更願意先選一個合適的框架,再開始程式設計,而不是所有功能自己從頭開始寫了.
  1. JavaScript 的框架多了,Vue,React, Backbone,AngularJs 等;
  2. CSS 有 Bootstrap,Fundation 等;
  3. PHP 有 Laravel,CakePHP 等
  4. C#有 MVC
  5. Java 有 Spring+Hibernate+struts
框架要先選好,模組的話,等需要慢慢加就行了。 5. 測試代碼 2006 年,單元測試在開發過程中,重要性不是很大,可有可無,程式完成,功能能用就行。 如今的代碼,沒有單元測試部分,這個工程就不能算完結。甚至是,測試驅動開發已經成為主流,先寫測試代碼,然後開發。 測試代碼的發展有不單單是單元測試部分。單元測試,集成測試,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壓力測試等等,都在開發過程中占了極大的位置。以前測試都是由專門的測試員進行人工測試,或者他們負責測試;如今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都是要開發者自己寫。 6.跨設備,跨平臺 Java 提出的跨平臺,一次編譯到處運行的夢想,其實至今未很好的實現。但是如今這個跨設備,跨平臺程式設計趨勢卻越來越明顯了。 跨設備,主要是指桌面和手機,尤其是針對顯示器的最佳實踐是層出不窮,如今是回應式成為了主流。 跨平臺,出自於 Java 的一個概念,如今已經算普及了,尤其是 JavaScript,桌面,手機,伺服器,流覽器,嵌入式都能看到 JavaScript 的身影,這大大歸功於 JavaScript 標準化的推廣。跨平臺過去是說一次編譯到處運行;如今是只要這個平臺支援這個語言或標準,就能用。如今的跨平臺程式設計,更講究特性檢查這個功能,如果你這個 平臺沒有這個特性,那麼就關閉這個有這個特性的功能,但其他功能還可以繼續使用。 今後,各種設備層出不窮,VR 頭盔,AR 眼鏡,巨型螢幕,物聯網等等,跨平臺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工程方面的: 1.工具化 我覺得工具化非常突出了,凡是能工具完成的事情,絕對不手工完成。以下幾個方面都是可以找到相應工具,幫助開發者管理代碼品質
  1. 代碼風格檢查
  2. 工業標準檢查
  3. 代碼整理
  4. 代碼複雜度檢查
  5. 單元測試覆蓋率檢查
  6. 依賴管理
  7. 壓縮代碼
  8. 重複代碼檢查
  9. 無用代碼檢查
等等, 2. 工程化 工程化也是近年來最最突出的一個發展趨勢,過去只是選擇性的,現在是必須的。 工程化是以工具化為基礎的,沒有工具,那麼工程化也無從談起。 工程的核心就是流程自動化,又稱之為構建,這些包括了:代碼品質檢測,代碼壓縮,代碼合併,代碼優化,代碼編譯,單元測試等等部分。構建就是把這些以工作流程的方式組合起來,然後用一個命令列運行這整個流程。它有點像批次處理,但是是程式開發中使用的特殊批次處理 在網頁程式設計的過程中,現在又流行“即時程式設計”,就是當你在保存代碼的時候,以上的構建流程就開始工作完成後自動刷新流覽器,保證新代碼效果立刻反應在流覽器上。 現在,你去 GitHub 的專案庫中找軟體,首先翻看,是否有工程檔,看看它的構建流程是什麼,就知道這個項目的專業程度和項目的品質了 而自己,沒有一個配置一個工程化的流程系統,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做軟體工程。 3. 自動化 自動化是以工程化為基礎的,工程化本身就是一種流程自動化。而自動化有在工程化的過程中更進一步的自動化。 持續集成就是全自動化的一個終極體現。他的主要流程是:版本控制庫 ->構建 ->測試 ->報告. 持續集成有點像 Windows 的定時任務,但是它是程式開發專用的定時任務。 持續集成的特點就是全自動,一個專案一次配置好了後,要求不變的話,就不用管了;然後開發者不斷把代碼加入到版本控制庫裡就行了,每當庫有新代碼時 候,持續集成就會下載代碼進行構建;當它完成構建和測試後,如果測試沒有通過,就會報告給你,然後你根據報告結果進行修改代碼。所以你每次往版本庫加的新 代碼時候,持續集成就會全自動的幫你構建和測試代碼,儘快的通知你代碼的問題。這樣程式師就可以更加集中精力編寫功能代碼和測試代碼,而不用擔心新代碼是 否會影響到過去的代碼了。 持續集成在多人一起開發的時候,更是有用,誰上傳的代碼沒通過測試,能馬上知道。這樣保證多人專案在代碼順利合併,體現“持續集成”的功效。 另外還有個持續部署,其實就是持續集成在測試成功後部署上產品伺服器上的流程。如今有些網站一天就要部署幾十次,有了持續部署後,部署多少次都毫無壓力。 工具化,工程化,自動化的關係挺有意思,前者是後者的基礎,而後者卻極大推動了前者的發展。它們是相互積極作用,相互推動了對方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良性迴圈

其他方面:

1. 版本控制,Git,GitHub 版本控制在程式設計界中的地位是越來越重要了。在程式設計界中有個說法:沒有版本控制的項目,就等於沒有這個項目。 版本控制的工具很多過去有 SVN,如今 Git 的強大,用的人也是越來越多,而它和 GitHub 的相同作用下,對程式設計界的積極影響和積極推動,是令人無法忽視的。比如幾乎所有的依賴管理工具的庫下載源,都是和 GitHub 綁定的, 就這一點來說,GitHub 的重要性在 IT 就不可估量。 而 GitHub 上和 Git 的方便管理,上傳,查看,統計,bug 報告等功能更是極大地推動了程式師之間的合作;GitHub 上的開源更是改變了開源軟體對世界的影響力。 GitHub 不是 Git 的全部,Git 也不是版本控制的全部,本質上來說,GitHub 只是一個網站而已;然後 GitHub 確實又是這個程式設計世界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的模組,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了。甚至 GitHub 已經跳出了程式設計界,成為了一個世界級的不可或缺的服務平臺了。然而 GitHub 是 2008 年建立的,真正開始流行是在 2012 年的。在 2015 年 Google 宣佈關閉自己的 Google Code。可見 GitHub 的影響力,以及在業界的重要程度了。 2.生態圈意識 生態圈意識在業界是越來越強了,它應該和程式設計工具化和工程化有極大的關係。一個語言,框架或者庫的出現,人們用它們,不但是因為它們本身的強大,更是因為它們背後的生態圈。 比如說人們選一個 JavaScript 的框架,選 React 還是選 Ember.js,更多是看支持他們的生態圈如何,React 是有 Facebook 支持的,更有很多程式師為它開發相關工具和庫以及有很多文檔教程。這樣 React 的生態圈就很大,會讓更多人願意選擇 React 作為第一開發框架。而 Ember.js 相對來說生態圈小,選擇它的人可能就不會很多。 選語言也一樣,選 JavaScript 編寫爬蟲還是選 PHP 編寫爬蟲還是用 Python?更多的是看他們的生態系統了,Python 的爬蟲庫強大且豐富,所以更多人選用 Python 編寫爬蟲。 一個新的語言出現,成熟與否,看的就是它的生態圈了,比如是否有測試框架,是否有 MVC 框架,成熟的時間庫,資料庫 SDK 等等,這些都是其必要的生態圈組成部分。

總結:

以上的這些現象和趨勢,其實都是相輔相成的,最終成了一種良性迴圈。這些現象和趨勢都會繼續發展下去,並成為以後新趨勢的基礎。所以這些特點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應該成為每個程式師都應該知道的知識。

一些建議:

我在讀程式設計專業的時候,這些東西大學都沒有教過,甚至在工作中,公司都沒有這些要求。大學主要教的是代碼編寫,能編譯通過,能出正確結果就可以了。在工作中,代碼能用,沒有明顯 bug 就行。 然而,在我個人工作實踐中,逐漸的體會到這些趨勢的重要性了,可維護性的高品質代碼可以大大減少自己在維護中的難度和壓力。作為準備成為一個合格的開發人員,應該熟練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如果大學沒有教過,一定想辦法自己學習和提高。 又想到幾個發展,這裡更新一下 1. WEB 技術的桌面化和 JavaScript 的全棧化 JavaScript 近些年發展火熱,逐漸印證了一個 Atwood 法則:凡是可以用 JavaScript 實現的,最終都會用 JavaScript 實現
  1. Nodejs 的出現,奠定了 JavaScript 走出流覽器,走向了伺服器端
  2. NW 的出現和 electron 正式版發佈,JavaScript 走向了桌面
  3. MongoDB 的出現,JavaScript 走向了資料庫
  4. Tessel 的出現,走向了硬體和物聯網
如今一個全棧系統,從前端到資料庫,可以完全使用 JavaScript 一種語言。還有很多人正在致力於把 JavaScript 推向更多的領域中。 而 Web 技術(html+css+JavaScript)由於 NW 和 Electron 的出現,已經可以編寫桌面程式了。正是由於 JS 的優秀模組很多,以及 HTML+CSS 的介面容易編寫和掌控,糾錯工具豐富,很多人願意用 WEB 技術進行開發。現在比較火的桌面工具有 VS-Code 編輯器和 Atom 編輯器。 總結一下:由於 WEB 技術的便利性,WEB 技術涉及的領域也就越來越多,再也不是流覽器的專利了。 2. Web API 的全面發展 Web API 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真正使其推廣流行的應該是 Twitter,而後移動設備的普及使其得到更大發展和普及。移動設備如果沒有 Web API 基本就不能工作了。Web API 的普及,也使得網路服務之間相互連通,形成一個更大的服務網路。總之,如今的 Web API 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了。 Web API 更多的是一種服務,或是一種資料交換模式。只要語言帶有 HTTP 的網路訪問功能,就都能使用。提供 Web API 的公司,發佈 Web API 後,一般也會同時發佈一些常用語言的 SDK,方便相應語言開發人員快速上手;但是如果語言比較小眾,沒有提供相應的 SDK 也沒有關係,編寫一段 HTTP 的請求,也是可以交換資料。 從程式設計的角度來歸納一下 Web API 特點就是:
  1. 容易編寫,就是個函數,無需介面
  2. 語言無關性,無論 Web API 是個語言編寫,幾乎任何語言都能調用
  3. 訪問性好,無論在哪,只要網路能訪問,Web API 就可以用。
3. 語言之間的相互借鑒 語言之間的相互借鑒也越來越明顯了,比如:
  1. PHP5.0 后支持了类,5.4 后支持了 Trait,5.5 后支持了生成器(Generator)
  2. JavaScript ES6 支持了箭头匿名函数,生成器(Generator),类(不是 Prototype 的类)
  3. C# 和 Java 相互借鉴
  4. Coffee Script 借鉴 Python 和 Ruby
與其說是相互借鑒,不如說隨著語言的發展,一些語言概念逐漸成為了標配,如果沒有,就算是一個不完整的語言了。比如說類,匿名函數,常用資料結構等都成為了標配。 4. 語言解析器的工具化 語言解析器(Parser)在過去自是作為編譯器的一部分存在的。如今,它已經獨立出來作為一個模組或者工具來使用了,這個對於一個語言的生態有著很大的意義,促進了語言生態圈的良好發展。 獨立出來的解析器,可以用來編寫以下和語言有關的工具,這些工具都是用來優化代碼品質的,提高編碼體驗的。
  1. 語法檢查,JavaScript 的 JSHint 用的就是 JavaScript 的一個解譯器,被 JavaScript 重新解釋一遍,把可能有問題的地方標記出來通知程式師,程式師可修改避免潛在錯誤。
  2. 代碼最小化,代碼重寫的一種形式,JavaScript 的最小化項目(比如 Urglify),是把語法正確讀取後,進行最小化壓縮。把單詞變數轉換成單字母變數。甚至是 if else 轉換成?: 形式。
  3. 語法擾亂器,就是代碼重寫的一種形式,讓代碼無法閱讀,保護代碼。
  4. 語法整理器,代碼重新的一個形式,把無法閱讀的代碼,轉換成可閱讀的代碼,比如 beautifier。
  5. 語法高亮,一般用於代碼編輯器和代碼顯示元件的。
  6. 代碼分析器, 把可用的代碼部分進行掃描,列出代碼相關資料,比如用了多少類,多少物件,多少變數,多少全域變數等等
  7. 代碼清理器,分析器的加強,清理不用的變數,不用的物件和,不用的函數等。
  8. 自動完成,一些 IDE 可以分析已經存在的變化和函數,以後在不斷的打字中可以智慧的自動完成。
  9. 代碼追蹤,比如說某段代碼被執行了幾次,程式報錯時候,函數被執行的順序,測試程式時候的代碼覆蓋率等等
  10. 虛擬執行,JavaScript 代碼在一個保護區域內或環境執行,代碼可以返回值,但不能影響非虛擬環境內的代碼執行。比如說,代碼裡面有全域變數,但是虛擬執行後這個全域變數只在虛擬環境內,非虛擬環境的沒有這個全域變數。
關於這點,我回答過下面的問題。 用 JavaScript 寫成的 JavaScript 解譯器,意義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5. 資料交換語言的發展 資料交換語言發展總體來說就是從 XML 主流逐漸發展到 JSON 主流的過程. 雖然 XML 現在應用還是非常廣泛,但是由於其複雜和標籤佔用空間大,逐漸被羽量級的 JSON 給代替了。尤其 JSON 與 JavaScript 天然相容,無需解析,直接使用。所以在很多網路技術中 JSON 是優先使用的。 而如今很多設定檔也是用 JSON 實現的,比如 Composer 和 node 的設定檔。 JSON 的閱讀方式更符合程式師的閱讀習慣,格式化後的結構一目了然,容易理解。 JSON 好處:
  1. 結構符合程式師閱讀習慣
  2. 文件大小相對更小
  3. JavaScript 可以直接使用
  4. 在非 JavaScript 的腳步語言中,轉化成資料結構更容易
  5. 學習曲線很短
正是以上這些原因,使用 JSON 作為資料交換語言可以說在程式設計界裡,是大勢所趨了。

前端工程師

之前上 Laravel Dojo 的 網站製作工作坊 看到一張前端工程師技能樹的圖片,由於是簡報的關係,圖片被砍成幾版,今天在 [前端工程] 前端工程師技能樹 看到了原圖,所以下載作參考。

我們聽過很多工程師,什麼Java工程師,PHP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等等,而對於Web前端開發工程師,可能是最近幾年才火起來的一個很新的職業,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真正開始受到重視的時間不超過10年。Web前端開發是從網頁製作演變而來的,名稱上有很明顯的時代特徵。

前端工程師是互聯網時代軟體產品研發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專業研發角色。從狹義上講,前端工程師使用 HTML、CSS、JavaScript 等專業技能和工具將產品UI設計稿實現成網站產品,涵蓋使用者PC端、移動端網頁,處理視覺和交互問題。從廣義上來講,所有使用者終端產品與視覺和交互有關的部分,都是前端工程師的專業領域。 2005年的時候大多數網頁長這樣: 現在的網頁一般是這樣的:

前端工程師的發展之路和前景是怎麼樣的?

前端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行業,互聯網發展早期(1995年~2005年)是沒有專業的前端工程師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約從2005年開始,正式的前端工程師角色被行業認可,到了2010年,互聯網開始全面進入移動時代,前端工程師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前端領域的技術發展也越來越快,各種新的思想、設計模式、工具和平臺都快速發展,對前端工程師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 有一些資料可以說明前端行業的發展迅速。
  • 在2010年之後最流行的新程式設計語言中有相當部分和前端有關,比如 Dart、Clojure、CoffeeScript 和 TypeScript。
  • 作為前端最重要的程式設計語言 JavaScript,在最近幾年裡不論是代碼量還是關注數都穩居 Github 平臺熱門程式設計語言榜。
  • 行業對前端需求量持續增加,前端程式師薪水在行業裡面處於較領先的位置。
近年來最流行的程式設計語言很多都是JavaScript替代語言 近年來最流行的程式設計語言很多都是JavaScript替代語言 JavaScript在最熱程式設計語言 TOP10 JavaScript在最熱程式設計語言 TOP10 近幾年互聯網公司前端團隊每年擴張一倍 近幾年互聯網公司前端團隊每年擴張一倍 JavaScript工程師平均薪水排名在程式語言工程師收入前10 JavaScript工程師平均薪水排名在程式語言工程師收入前10

前端工程師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

有人說前端工程師的技術棧是這樣的: 還有人說是這樣的: 實際上前端工程師最核心的技能還是: 在一個典型的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研發流程中,前端工程師和其他角色的關係大致上是這樣的: 前端是最接近產品和設計的工程師,起到銜接產品和技術的作用,前端為使用者可以看到的部分負責,所以也是最接近用戶的工程師。 在多終端的時代,如果一個產品同時支援PC、移動端,前端工程師還需要和更多的角色打交道: JavaScript 對於前端是最重要的技能,所以優秀的前端工程師要有扎實的JavaScript基本功。而JavaScript這門程式設計語言也是目前程式設計領域炙手可熱的寵兒,如今的它不僅僅只是用來開發Web,還可以用在各個方面。 JavaScript 可以用在“樹莓派”這類智慧硬體晶片開發 JavaScript 可以用在“樹莓派”這類智慧硬體晶片開發 前端工程師也是軟體工程師,所以軟體工程師的基礎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基礎知識包括:
  • 數學
  • 電腦體系
  • 作業系統
  • 資料結構和演算法
  • 編譯原理
HTML和CSS也是前端工程師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很多同學,尤其是喜歡寫代碼的同學容易忽視 Markup Language,實際上 ML 也是 UI 相關的領域裡面很重要的內容,不應該被忽視。
  • HTML: The Living Standard
  • HTML & CSS
有同學問說:“前端工作需求很多,老是改來改去,實際的技術點並沒有多少,產品決定業務邏輯,從事底層基礎服務會不會更有挑戰和職業未來?” 的確,越貼近業務和產品層面上的工作,需求差異性越大,可能改動越頻繁。不僅僅是前端改來改去,PHP服務端做業務的同學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業務邏輯改來改去。越底層通用性越強,改動相對較少。 不過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首先可以這麼想想,是底層基礎服務的市場大還是互聯網業務和產品的市場大。其次,基礎服務的通用性很容易達成,而產品層面上如何通用化,如何在業務驅動的產品研發中利用工程化和工具化提升開發效率,這其實是一個很難的問題。豐富的互聯網產品已改變和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作為產品的創造者,工程師們怎樣讓自己過得更好,這個領域值得研究。 另外,不要覺得實際的技術點沒有多少,舉幾個例子:實現曲線和曲面動畫,計算地圖的最短路徑,讓png靜態圖片類似於gif圖一樣做局部的運動,抽獎遊戲,物理效果的HTML5遊戲,3D圖表,增強現實的WebGL視頻流處理等等,這些都是在前端領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就 JavaScript 來說,在實際專案中設計最合適的模型高效率解決現實問題本身就很有挑戰。作為一種典型的新生代程式設計語言,JavaScript 特性豐富,使用靈活,性能優良。物件導向、函數式程式設計、各種設計模式、MVC 和 MVVM,這些本身就有足夠的吸引力。 前端要解決介面和交互問題,實際上UI層面上的問題一直是軟體工程方面的一個難題,因為UI不停地在變化。流覽器各個版本的相容性、Web 標準、移動設備、多終端適配,給了前端工程師很大的挑戰,對前端工程師的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許多UI問題有不只一種解決方法,許多問題有非常巧妙的思路和精彩的解決辦法,前端在工程師群體裡是屬於非常有創造力的一個群體,因為這個行業需要豐富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前端工程師還是Web標準的制定者、實踐者和推動者,而現在的W3C標準不僅僅局限於流覽器,還包括各種手持智慧設備,車載設備、智慧家居等等。在未來萬物互聯的時代,前端將不僅僅是網頁上的工程師,而是所有人機交互領域的工程師。

前端工程師的學習和成長

前端領域發展很快,各種新技術新思想不斷湧現,這是一個好現象。但是前端發展太快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有同學就問到我究竟應該學些什麼,Angular.js、React、Node.js、ES6、ES7、CoffeeScript、TypeScript……似乎永遠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有些東西好像還沒學明白就被另一些新的技術取代而“過時了”。 其實還是那句話,前端工程師首先是軟體工程師,基礎是最重要的,如果基礎不扎實,一切應用技能就都是“浮雲”。前端的基礎是什麼?HTML、CSS、JavaScript基本功,數學、演算法、資料結構、作業系統、編譯原理基本功。 一個優秀的前端工程師必須要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並且鑽研得足夠深入,同時要有眼界,能“跨界”。可以以前端作為職業,但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技能限制在前端領域,因為有很多東西,只有站在前端之外,才能看得更清晰,更透徹。 學東西千萬別盲目更風,大家都在談AngularJS就立即跑去學習,過幾天大家都談React了,就又放下AngularJS去學習React。前端領域知識點很多,值得學的東西也很多,聰明的同學懂得花時間學習成體系的知識並且研究得足夠深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中總結出規律,形成方法論,這樣才能最大化學習的價值。 知識的正確用法 —— 一個領域裡面的大師永遠不會是另一個類似領域的菜鳥 知識的正確用法 —— 一個領域裡面的大師永遠不會是另一個類似領域的菜鳥 這次前端星計畫佈置的一個實現帶有農曆和節氣的萬年曆,有些同學卡在農曆計算上,大約70%的同學懂得去網上找代碼,但只有不到1%的同學真正弄明白農曆計算的原理。 在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到如何做前端性能優化,有的同學能夠拿雅虎的性能優化軍規回答得頭頭是道,反復強調使用工具壓縮靜態資源,但是自己搭建的博客的nginx服務卻沒有開啟gzip。都知道說要合併靜態資源,要減少HTTP請求,然而為什麼要減少HTTP請求,減少請求之後預計能改善多少性能,獲得多少收益呢?需要弄明白這些問題,也需要深入瞭解HTTP協定本身。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問題,大家都說寫HTML的關鍵是語義化,那麼到底什麼是語義化呢?這個問題難住了不少同學。標籤要符合語義,這個答案看似簡單標準,但什麼樣的標籤才是符合語義?強調用 strong 不用 b?那如果有個外星文明,它們的語言裡 strong 相當於地球的 bold,bold 相當於地球的 strong,那麼它們究竟該用 strong 還是用 b?我們說 i 標籤是斜體的意思,那為什麼 fontawesome.io 拿它做 icon font 的標籤,這是不是“反語義”的? 過去很多地方農村有一種民間的染坊,製作染布的染料。這種染房裡面有一口很大的鐵缸,通常都要有一個身體非常強壯的工人拿一根很長的鐵棒在染缸裡面用力地敲擊,敲得越響,製作出來的染料顏色越鮮豔。 為什麼越用力敲打鐵缸染料就越好?染坊的人說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經驗,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真的染料的顏色和敲打用力有很大關係。直到有一天,一位從村裡走出去學化學的大學生,弄明白了原來只需要在染料中加適當比例的鐵屑,就能讓染料和含鐵元素氧化物產生化學反應而變得更鮮豔。原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儀式”實際上在真實原理面前只是一種信仰和宗教。同樣,如果我們不去瞭解技術的本質而止步于應用,那麼我們就只是技術宗教的信徒。所以在周愛民老師的《JavaScript 語言精髓與程式設計實踐》中說,電腦語言如同祭司手中的神杖,神杖換了,祭司還是祭司,世人還是會把頭叩得山響。祭司掌握了與神交流的方法,而世人只看見了神杖

由興趣選擇前端

在我學程式設計的最初,我學習的是C語言,然而整整一本書除了教我如何在黑洞洞的控制台上輸出 Hello World 和各種其他字元或者用鍵盤輸入一些什麼然後依然是字元輸出外,就沒有什麼其他的內容了。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內心一度是崩潰的,因為我覺得這和我想得不一樣,學了那麼多知識,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算不算是“學會”了C語言,因為在我看來,那些豐富多彩的作業系統和各種應用軟體和黑洞洞的控制台之間明顯還有著非常巨大的鴻溝。 事後回想起來,當時的想法當然是幼稚可笑的,那時候的我並不知道程式語言和運行環境之間的區別,對作業系統、使用者API、硬體介面、網路服務等等都完全不瞭解。然而這並不能怪我,因為C語言的教程並沒有任何一言半語來告訴我這一點,我也不知道學習了C語言的語法之後接下來還應該學習些什麼。 相對來說,Web開發更吸引我,因為不需要安裝任何環境,只需要在文字編輯器裡面輸入一些字元,保存後打開流覽器,馬上就能看到豐富的視覺效果,這就是前端的優勢,你所做的努力立即就能看得見。 相對於死板的輸入輸出,Web開發在介面可見的一層要豐富多彩得多,這一點吸引了我,如果這一點也能吸引你,讓你著迷,那麼你就適合學習前端。 在選擇前端作為職業之前,要明確判斷自己對前端開發的確感興趣,選擇做前端,應該是確認自己喜歡和適合做前端,而不是為了一份看起來體面而且薪水不菲的工作。如果你對構建豐富多彩的介面、處理各種交互邏輯不感興趣,甚至厭煩,那麼最明智的選擇是放棄成為前端工程師的想法 —— 因為選擇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職業,為之忍受數十年直到退休,實在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

對在校學生,我們看重哪方面能力?

有同學問,360前端是否一定要求實際經驗的學生,在這裡我可以回答:否。 對於學生,我們比較關心的是: 基礎:包括數學、演算法、資料結構、電腦相關基礎的掌握。 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如何學的前端,學了多久,學到什麼程度,遇到過什麼問題,是如何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興趣:對前端的興趣如何,這一點可以體現在很多細節上。有一個反面的例子比較常見,一般來說我會問學生最近在關注什麼前端新知識,有的學生會說我關注某某某,但當我再問他究竟關注到什麼程度,會發現他實際上根本沒有在這項新知識上花費多少時間。如果你對感興趣的問題都不花費時間,如何證明你自己對前端的“興趣”呢。 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難題如何解決的,遇到沒接觸過的問題是如何思考和最終解決的。從這裡可以判斷出同學有沒有前端思維,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不追求某些“官方思路”,看重過程而不是結果。 關於簡歷,有同學提到說現在似乎很多公司都希望學生會點 Node.js,會點 React,我自己不會該怎麼辦。 我想說的是,我們並不要求學生必須會這些。相反,我個人更鼓勵學生利用時間打好基礎。簡歷上寫自己真正擅長的內容即可,我們不會因為在你的簡歷上看不到 Node.js 或者 React 就忽略你。只要你真心熱愛前端並用心學了,你應該明白如何用前端基礎來打動我。有的學生喜歡在簡歷上堆砌詞彙,實際上這一點不見得好,因為如果你寫了一個你自己一知半解的東西,最後在面試中被面到了,一定會得負分的。 技術本身是有深度的,A 同學說“我知道React但沒用它做過東西”, B 同學說“我用 AngularJS 寫過一些個人的小項目”, C 同學說“我上個月使用彈性佈局的思路來寫我的博客,結果在 Android 系統 4.1 版本的 Webkit 流覽器下出現了一個顯示 bug,最後我是這樣這樣解決的”。你們說 A、B、C 三個同學我們會選擇哪個同學? 面試是一個彼此交流的過程,我們希望看到大家在前端領域的能力和潛力,“知道”一件事,並不是一種有價值的能力,尤其是在知識廉價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同學千萬不要像背書一樣去死記硬背一樣東西,而應該真正用心去學。我們的高等學校不僅僅教授大家知識,還有如何真正學習和做研究,不是嗎? 如果你對前端真的感興趣並有潛力,花點小心思,你該知道如何學習它。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成為優秀的前端工程師。

消息通信機制NSNotificationCenter

最近寫程序需要用到這類,研究了下,現把成果和大家分享。
NSNotificationCenter是專門供程序中不同類間的消息通信而設置的,使用起來極為方便,

設置通知,就是說要在什麼地方(哪個類)接受通知,一般在初始化中做。
我僅對以上參數做以說明:addObserver 這個是觀察者,就是說 在什麼地方接收通知;
 selector 這個是收到通知後,調用何種方法;
 name: 這個是通知的名字,也是通知的唯一標示,編譯器就通過這個找到通知的。
發送通知,就是說此時要調用觀察者處的方法。

我僅對以上參數做以說明:
postNotificationName:通知的名字,也是通知的唯一標示,編譯器就通過這個找到通知的。
object:傳遞的參數
發送通知時,默認調用test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