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重新思考IT外判的角色 (前線科技人員 賀穎傑)

受累於中國經濟下行,香港經濟環境開始吃緊,接連有公司裁員,今個月先後有東亞銀行、九巴及國泰航空宣佈裁員、重組,資訊科技(IT)部門成了重災區。梁振英政府一方面大力宣傳發展IT,但另一方面,每次派無情雞的時候IT人都首當其衝,當中究竟出了甚麼差錯?或者要由香港盛行的外判及合約文化說起。
外判及合約作為管理手段,有其實用性,尤其適用兩個範圍:第一,有周期性的工作。舉個例子,政府每5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沒有理由完全採用全職員工,不然員工在非普查的年頭就沒有工作。第二,是核心競爭力以外的需要。舉個例子,我經營有十多間分店的連鎖餐廳,需要開發新點餐系統,但不是現有職員專長,餐廳規模也未足以支撐一隊員工專職這件工作,在這個情況下,把這個需求外判是理所當然的事。
可是,外判及合約也有很多失敗的例子,美國總統奧巴馬於2013年推出醫療改革的網站healthcare.gov就是經典之一。網站啟用首星期,只有1%使用者成功登記,其餘使用者皆被層出不窮的臭蟲(bug)阻擋,美國政府最終求助於Google及Oracle的專家,花了好幾個月時間才把網站維持在堪用狀態。事後分析,層層外判之間欠缺溝通、且山頭主義嚴重,欠缺核心成員綜觀全局,皆為網站失敗原因。
到了2016年,無論是公營還是私營企業,假如資訊科技還未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一部份,這是更大、更致命、更核心的問題放在面前!破壞性創新(creative destruction)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最為人所知的例子,Uber的出現就徹底顛覆的士行業生態。2015年,紐約市Uber車輛數量已超越的士,而紐約的士最新牌價更比2013年的最高位下跌近一半。科技的應用已經越來越深入各行各業,十年八年前,IT部門還可以被視為輔助性質,但今時今日,假如還未視IT為核心競爭力的投資,那只好等待被淘汰。而要把IT視為長遠的投資,則必不能過份依賴外判及合約。

政府帶頭損業界利益

可悲的是,政府正是把這套外判及合約文化發揚光大的表表者。政府為外判IT工作設立了個人員工聘用制度,一般稱為「T-合約」,由服務承辦商為各部門代為聘請和管理僱用年期不一的IT員工。去年T-合約員工超過2,400人,比公務員和非公務員合約近2,000個職位為多!可是,外判員工議價能力低,福利及待遇也較差。
其實,政府在很多方面的科技應用,例如Open Data及各式各樣的電子化,都需要長遠及持續的投資,如果現屆政府真的決心發展資訊科技,便理應帶頭提升資訊科技從業員的地位,把更多T-合約轉為永久職位,從而改變社會視IT為輔助而非核心價值的文化,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行業發展。

賀穎傑
前線科技人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